您好,歡迎來到甘肅農(nóng)民網(wǎng)!
新甘肅·甘肅農(nóng)民報記者王倩 文/圖
天水之行,不見麥積山,終是遺憾。
當(dāng)?shù)谝豢|晨曦穿透薄霧,灑在麥積山的山巔,這座形似麥垛的孤峰便從沉睡中蘇醒,靜靜矗立于天地之間。而麥積山的魂,藏在那被譽(yù)為“東方雕塑陳列館”的石窟之中,等待著世人去探尋。
6月30日,“與輝同行閱山河”甘肅行活動踏入了充滿魅力的天水。在領(lǐng)略了伏羲廟的深厚人文底蘊(yùn)后,行程的最后一站,董宇輝帶領(lǐng)著觀眾來到了享有盛譽(yù)的麥積山石窟,一場震撼心靈的藝術(shù)之旅就此展開。
當(dāng)鏡頭掠過麥積山紅褐色的巖壁,那些蜂巢般密布的洞窟忽然有了呼吸——
要窺探這千年佛國的奧秘,便要踏上那凌空搭建的懸壁棧道。腳下是百米懸崖,身旁是歷經(jīng)歲月洗禮的崖壁,每一步,都踏在歷史的邊緣,驚險與敬畏在心中交織。身旁的風(fēng),從山谷間呼嘯而過,它仿佛帶著千百年前的氣息,帶著歷史的低語,訴說著那些被時光掩埋的故事。
麥積山石窟的開鑿,始于十六國后秦時期,歷經(jīng)十余個朝代,跨越千年時光。那些無名的匠人,以山為布,以泥為墨,將自己的悲歡、對世間的愛與憐,都揉進(jìn)了黃土,塑造成了那一尊尊可親可感的面容。于是,那份寧靜與溫柔,便得以在云崖峭壁之上,永遠(yuǎn)留存,成為歲月無法磨滅的痕跡。
瞧,第133窟那抹聞名于世的“東方微笑”。匠人們以傳神之筆,在冰冷的泥胎上賦予了它含蓄而溫暖的情感。那微微上揚(yáng)的嘴角,似是在回應(yīng)著千年后的凝視,仿佛能跨越時間的長河,治愈觀者的心靈。
在這崖壁之上,石窟密如蜂房,每一窟都是一個神秘的世界。有的石窟內(nèi),佛像端坐,面容莊嚴(yán),身后的光環(huán)似有金光閃耀,那低垂的眼眸,仿佛看透了世間萬象;有的石窟內(nèi),菩薩站姿優(yōu)雅,手持凈瓶,瓶中楊柳枝輕垂,似要為世間灑下甘露;還有的石窟內(nèi),弟子們神態(tài)各異,有的凝神靜聽,有的面露微笑,仿佛仍在聆聽著佛祖的教誨。
麥積山的佛像,不似云岡粗獷。佛陀慈悲沉靜,菩薩婉約婀娜,小沙彌稚氣純真。眉眼流轉(zhuǎn)的笑意,如清泉澄澈。駐足凝望,總想讀懂,這抹笑意背后,藏著怎樣的千年故事?
洞窟四壁,壁畫色彩斑駁,卻仍能窺見昔日絢爛。飛天舒展身姿,衣帶虛空中翻卷,似要沖破石壁;經(jīng)變故事里,祥云、神獸、供養(yǎng)人,一筆一畫,皆是古人對極樂的向往。褪色的顏料間,盛唐的繁華與魏晉的風(fēng)骨若隱若現(xiàn),歲月侵蝕的裂痕,成了時光鐫刻的勛章。
當(dāng)暮色四合,麥積山隱入蒼茫,化作沉靜的墨影。那些石窟,宛如星辰墜入凡間,于崖壁上悄然亮起,似在低語,訴說著無盡的過往與永恒。